龙隐网(、八字)

 找回密码
 新人报到
查看: 4351|回复: 6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解读心经的智慧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09-1-13 16:12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佛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,佛经的书籍汗牛充栋,任何人穷一生的精力和时间也无法把它读完。普通人如果有谁想这辈子读完所有的全部佛经,悟通佛理,那么只有一个方法,就是在做梦的时候。全世界学佛的人数以亿计,对于佛理的领悟多是见仁见智,仿佛是苏东坡的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学佛的人,善知识,善男子,善女人,也拜访过一些高僧大德,和他们谈起佛学,都是各人有各人的见解,宛如盲人摸象一般。
    我自己看过的佛经书籍不算多,充其量也只有那么几十部吧,其实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看,贴切地说只能说是浏览,随便地翻翻,就象上网时浏览文章一样。所以我对于佛经的有关术语是十窍通了九窍:一窍不通。不过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,不论是学哪一门东西,不喜欢把时间精力作分散投资,总是喜欢集中精力,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等到对这门东西的精神完全吃透之后,再博览群书,看看其它同类书籍又会有一些什么不同的说法。这样做对于择书读就显得尤其重要,非经典不何,不然一开始就被人带了去游花园,见到百花争艳,五彩缤纷,兜兜转转就会晕头转向不辨出路了。一部书就等于一个武术师父,一开始就跟了一个三脚猫功夫的师父,学的是花拳绣腿,中看不中用,日后要矫正过来就相当困难了。
    学佛应该选择哪些书读呢?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,学佛有八万四千法门,个个法门都可以,没有指定是唯一哪个法门,唯一应读哪一部书。但是话虽然是这样说,众多法门之中总有一些法门最为简捷。我个人认为学佛的人最好是先读并且多读心经和金刚经,尤其是心经,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,这部经对初学佛的人非常有帮助。它是高度浓缩了的佛理,我们能够理解心经的意义,也就等于理解了佛学的精髓。如果我们一开始读其它的经书,这部书有这部书的讲法,那部书又有那部书的讲法,七嘴八舌,就象走入了市场一样,人声虽多,但是不知道该听谁的,那么必然会使我们越学越糊涂,学它十年八年还不明白佛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不过心经是高度浓缩的文字,总共才有二百多字,普通人不容易看得明白,见到别人说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自己也来凑凑热闹,来个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甚至在和女孩子眉来眼去、打情骂俏的时候也自我解嘲地来一句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面上了然,心中茫然。
    笔者是一个学易的人,易学才是专业,学佛只是一种“副业”,一种爱好。不过我的学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易经。我常常是用易经的理论去理解佛经,回过头来再用佛经的理论来参悟易经。世界上的真理往往是殊途同归的,正如庄子说的“通于一,万事毕”。一个道理真正通了,其它的道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。下面我把自己学习心经的一点心得体会与读者分享,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佛有一点帮助。
  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    这个经名(或者叫经题)是由三个部分组成,“般若”、“波罗蜜多”、“心经”。有的人把它理解为“般若波”、“罗蜜多”、“心经”;又有的人把它理解为“般若波罗蜜”、“多心经”;还有的人把它理解为“般若”、“波罗蜜多”、“心”、“经”。这样的理解都是不对的。“般若波罗蜜多”,是梵文音译,即古印度语的原来语音直接用同音汉字表达,此为翻音不翻义。心经,是梵文意译,即根据古印度语的原意用汉字表达,此为音义俱翻。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”之中的“般若”,意思近似于汉语中的智慧一词。不过这种智慧不是一般平凡人的那种智慧,而是大智若愚、大彻大悟一类的智慧。平凡人的智慧不过是属于聪明的一种,充其量只能算是小智小慧。“般若”是大智大慧,在凡夫的眼中看起来反而好似愚蠢,不容易被接受。因为两种智慧处于不同的境界上,就象一个人站在天上,一个人站在地下一样,根本无法比较,站得高才能看得远,有怎样的境界才会有怎样的智慧。“波罗蜜多”,意思近似于汉语的到了另一处境界,到了家,即到了彼岸;其中“波罗”是汉语彼岸的意思,“蜜多”是汉语到了的意思。“心经”,类似于诀窍、心法之类的意思。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”整个经名的意思,用最简短的一句汉语表达就是:智慧到了家的诀窍。我们平时见到某个人的技艺炉火纯青时,说他的技艺真正是已经到家了就是这个意思。读者能够真正明白心经的精髓,也可以说是智慧到家了。
    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  “观自在”,是菩萨的名号,即是人们常说的观世音。“菩萨”,是已经觉悟了的人,还没有觉悟的人不能称为菩萨,只有真正觉悟了的人才有机会称为菩萨。觉悟什么呢?不要以为是人们常说的张三有觉悟,李四有觉悟的那种觉悟,那种觉悟是指一个人有正义感,品德高尚,原则性强的意思。此觉悟不同于彼觉悟。如果这种觉悟也算是觉悟,那么岂不是满街菩萨?菩萨岂不是很易做、等同于凡夫?这里所指的觉悟是能够洞悉宇宙人生的真正道理所在,明白这个宇宙人生究竟是怎么的一回事。不过觉悟亦有高低之分,菩萨的觉悟和佛的觉悟尚有一定差距,菩萨比佛差一个档次。菩萨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基本明白了,还有一点点不是十分明白,还未完全参悟得透。佛是彻底明白了,已经完全没有不明白的了,所以佛才是彻底觉悟的代称。“观自在菩萨”,意思是说这个名叫观自在的菩萨,不是说看见这个逍遥自在的菩萨。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中的“行深”,意思是说修行到了道行很深。“般若波罗蜜多”前面已经解释过了,这里不再赘述。“时”即时候。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意思是说修行到了智慧真正到家的那个时候。“照见五蕴皆空”中的“五蕴”,是指宇宙万有,宇宙中的万事万物。换言之就是宇宙中的所有一切,包括物质,能量,非物质,非能量,一切的一切。“照见”,意思是明白到,领悟到。“皆空”,是指全部都不是实有,只是虚幻的境象,是人类感观上感知出来的东西。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意思是指明白和领悟到了宇宙中所有能够感知的东西都是虚的,不是实在的,只是属于人类自己感观上感知得来的。“度一切苦厄”中的“度”,是指灭度、消除,意思是说消除了心中所有的痛苦和困厄。凡夫之所以有痛苦和困厄,是因为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致,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原来是怎么回事,心中也就再没有任何痛苦和困厄了。这一句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的话,用现在的语言表达意思是说:观自在这个菩萨,修行到道行深了,智慧真正到了家,明白到宇宙人生原来不过是这么回事,一切宇宙万有都是虚幻不实的,只不过是人类自己的感觉器官感知出来的罢了,因而消除了心中所有的痛苦和困厄而得到大自在。
    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   “舍利子”是对一个人的称呼,就象我们叫张三家的孩子,李四家的孩子一样。也有人说这里的“舍利子”是指舍利弗。总之,这里的“舍利子”不是指高僧大德们圆寂之后身体上留存下来的那种坚硬的结晶体,舍利子的名称虽然一样,不过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不同概念。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这句话就是心经蕴涵的智慧之所在了。“色”是指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,我们的感觉器官可以发挥功能作用,可以感知得到,看得见,摸得着,听得到,闻得香,尝得味一类的那些东西;“空”是指宇宙的实相,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基本粒子世界或是能量世界,我们的感觉器官发挥不了功能作用,无法感知得到,看不见,摸不着,听不到,闻不得,尝不了。“异”就是不同的意思,“不异”就是没有不同,完全一样。为什么说色和空没有不同,色其实就是空,空就是色呢?这是区别智慧与非智慧的分水岭了。
    我们人类感知这个世界都是大致相近的,之所以大致相近,是由于我们的感知器官构造相近。尽管黄种人、白种人和黑种人肤色不同,体型高矮各异,思维方式亦各有各的特点,但是对于事物的感知却是十分接近的。比如说,对颜色的感知人人都是差不多(色盲的人例外),绿色的大家都会认为是绿色,只会有色深色浅的差异,不会有人把绿色看作是红色。对声音的感知人人亦很相近(耳聋的人除外),雷鸣大家听起来都会知道是雷鸣,不会有人听成了狼嚎。对气味的感知各国的人也是一样,香的就是香的,不会有人感觉到是臭不可闻。对食物味道的感知各人亦大致相近,甜的大家都会觉得它甜,没有人会感觉是辣得要命。触觉亦然,人人大致差不多,火灼手时谁都会觉得痛,没有人只会感觉到非常好笑。除非是身体上发生了病变,不然人人的感知都是非常接近的,不同的个体之间差异不会太大。
    其它动物对事物的感知是否也与我们人类相近呢?那就未必了。我们人类看见今天的天空是蓝天白云,其它动物看到的是否也是一样的呢?我们人类听不见十公里之外有人说话的声音,其它动物是否也听不见呢?我们人类闻那食品已经是发臭了,其它动物闻那食品是否也是臭的呢?如此等等。还有,不同的物种之间,不同的物种个体之间,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感知是否都是完全一样的呢?科学考察告诉我们,彼此之间可以说有相似,亦有不相似。为什么呢?相似是彼此的感官构造相似,不相似是彼此的感官构造有差异。即是说,决定感知的相似或者不相似的原因在于物种感觉器官的构造!这样就带出了一个问题,这个世界、这个宇宙及其所有存在物的实相究竟是怎样的呢?是我们人类感知那样的呢,还是狗只感知那样的呢,抑或是小毛虫感知那样的呢?如果我们人类把感官的基因进行改造,改造之后我们再来感知这个世界、这个宇宙及其存在物,那么我们感知的结果是否和改造之前一模一样呢?这个世界、这个宇宙及其存在物的实相是基因改造前那样的呢,还是基因改造后那样的呢?
    由此可见,我们认知的这个世界、这个宇宙及其存在物的现状,其实是我们感官的产物,并不是宇宙本来的实相。不同的物种,不同的生命个体,不同的感官构造就会出现不同的世界、不同的宇宙及其存在物。荆轲刺秦王时那种“风潇潇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的悲壮,项羽别虞姬时那种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;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”的叹息,李清照伤春悲秋时那种“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殘酒,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”的感怀,南唐后主李煜吟咏“无言独上高楼,月如钩,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”的无奈,全都是由心之所生,是属于虚幻境象。所以佛祖教导徒儿说“世界是由心所造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    既然宇宙万物全部都是我们的感官产生的,那么是否“色即是空”呢?反过来说,宇宙万物的实相既然并非真如我们感知的那样,那么是否“空即是色”呢?色与空两者既然都是一样的,没有什么不同点,那么是否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呢?
   “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”这一句中的“受”,意思是指授受,引伸为言行;“想”是指思考、思维,引伸为心理活动;“行”和“识”意思亦是指言行与心理活动。“亦复如是”意思是也都是一样的。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,人的一切言行以及心理活动,与我们所感知的大千世界一样,同样是属于感官的产物,是虚幻不实的。
    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   “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”里的“诸法”,是指一切法,不是指特定的某几个法。佛学把一切法归纳为五蕴,六入,十二处,十八界。这里的“诸法” 是泛指一切法。“空相”意思是虚幻不实,不是实有。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,舍利子啊,一切法全部是虚幻的,来自于感官上感觉出来的罢了,不是真实的。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是指“诸法”的特征,换言之也即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。为什么说它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呢?这就要对我们这个宇宙有所了解才能够明白了。
   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、这个宇宙中每天发生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有原因的,没有事物会无缘无故地发生,也没有事物发生之后而没有结果,换言之即是说一切事物的发生都会有前因后果。这个“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”的道理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。既然一切事物都是“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在因”,那么等于说因与果的关系没有源头,没有结尾。换言之即是说宇宙中没有始祖因,没有终末果,不存在所谓的“第一因”问题,也不存在所谓的“最终果”问题。因与果的关系既然是没头没尾,而且一个因可以带出众多果,众多因又可以带出一个果,那么因与果的关系只能是一个类球形的网状关系,这种关系有限无边。这样的话,因与果的互变关系就会存在一个总变量,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发生和变化是依据这个总变量而变来变去,变尽之后又再重新开始,就象一个百变魔方。这意味着什么呢?意味着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不可能新增,不可能消失,永存宇宙,就象早已录制好了的一套长篇电视剧。这套长剧在宇宙中不断地播放,谁也不知道需要多少亿年才能够播完(按照邵康节《皇极经世》的说法是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,即一次小循环结束,十二次小循环为一次大循环,即我所说的一切重新再现,但是这个循环时间未必准确),不过播完了又会重新再播,这样不断地周而复始,直至永恒。剧中人(宇宙中的众生)并不知道是这种情况,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唯有看剧的佛祖、菩萨的智慧到家了才会明白,播来播去都是亘古不变的那些东西,并没有什么新创的节目!所以易学中有三易之理:简易,变易,不易。“简易”,就是说易理是很简单易明的;“变易”,就是说易理是时刻变化着的,永远地“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”的;“不易”,就是说易理有一个永恒不变的“道”在里头。这个“不易”,就是宇宙的实相,即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,永恒不变。我们感知到的变,是由于生命短暂,是短期生命的短期感知的结果,就象“夏虫不可与语冰,井蛙不可与谈天”一样,不容易令其明白。如果我们的生命有无限地长,从长期的角度来感知,那么就会很容易明白宇宙的万事万物是没有丝毫改变的,只有不断地重复再现(请参阅拙文《区氏时空还原论》)。     
   “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”明白了前面讲述的道理之后,我们理解这一段话就很容易了。既然这个世界、这个宇宙的万事万事没有生灭,它的出现只不过象电视剧的重播,说穿了只是一种现象的重新再现,那么我们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,世界上的所有事物,成住坏空,生老病死,乃至我们自己的言行,心理活动,视觉,听觉,嗅觉,味觉,触觉等等的所有一切,全部只是幻象,不是宇宙的实相。
    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垂(原文垂字带土旁)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   “菩提萨垂”是指菩萨,菩萨是它的简称,即觉悟了的人。“究竟涅槃”,意思近似于汉语的彻底寂灭。这一段话用现在的语言表达意思是说: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,菩萨按照他到了家的智慧而心里没有牵挂,由于心里没有牵挂的缘故,就没有了恐惧和胡思乱想,内心宛若止水一样极为平静。这个世界、这个宇宙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,那么就无所谓得,无所谓失。今天破财了,并不是真的破,而是感知上的破;明天发财了,也并非真发,而是感知上的发,是我们自己的感官在起作用,真真正正是自欺欺人!能够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恐惧和胡思乱想的呢?一切随遇而安就是了。
    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    这里的“三世诸佛”,是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所有的最彻底觉悟的人。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意为无上正等正觉,换言之即是最正确无误、无人可与伦比的卓越见解。这一句意思是说:过去、现在以及未来所有一切彻底觉悟的人,按照他已经到了家的智慧的缘故,获得了对于宇宙人生最正确无误、无人可与之伦比的卓越见解。
   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    什么是“大神咒”、“大明咒”、“无上咒”、“无等等咒”呢?笔者暂时还未见到有释经的书籍对它作过解释(笔者读过的佛经不多,也许是孤陋寡闻吧),不过笔者认为这是极言“般若波罗蜜多”的殊胜妙处罢了。这句话的大意是说:所以明白到智慧达到了另一处超凡入圣的境界,(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)是非常神奇的,是非常明白不过的,是再也没有能够超出它的,是没有能够与之伦比的神妙语言,它可以消除内心一切的痛苦,这话是真的,没有半点虚假。
  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    这一段话是密咒的内容。“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”这一句依然是显咒,近似于汉语的所以说智慧到家了,立刻说道之意。这里的第一个“咒”字疑是衍文。“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”是密咒,是译经的人有意为之,故意不翻,保持它神秘的面纱,令人在明与不明之间,这样对学佛的人反而更有裨益。
    心经的智慧主要在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和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这几句上,凡夫不容易参悟得透。即使笔者现在解读了,依然还会有一些人怎么想也想不明白,不会认同,这就是牵涉到一个人的慧根问题了。每一个人的慧根可以说是先天生成的,不是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。所以佛祖说法四十九年,佛学流传了二千多年,成佛的人依然廖若晨星就是这个缘故。读者如果真正明白笔者以上所说的是什么,那么距离成佛已经不远了,何须再皓首穷经呢?

评分

参与人数 1人气指数 +2 民间预测评价 +2 反馈信用 +1 收起 理由
紫色心情 + 2 + 2 + 1 很给力!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

沙发
发表于 2014-6-4 09:04 | 只看该作者


  真有如此?
3
发表于 2015-8-7 22:15 | 只看该作者
谢谢分享
4
发表于 2018-12-17 21:21 | 只看该作者

谢谢分享
5
发表于 2019-4-13 21:02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如果你没有经历过,再怎么解读《心经》你也不会知道~
6
发表于 2020-7-6 20:48 | 只看该作者
谢谢分享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新人报到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网站地图|龙隐网(、八字) ( )   

GMT+8, 2020-7-29 09:59 , Processed in 0.062165 second(s), 12 queries , Gzip On, Xcache On.

Powered by X3

© 2001-2013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